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AI眼镜爆发 芯片方案涌现

2025-4-3 9:20:00
  • 单颗SoC方案,如高通AR1 Gen1、紫光展锐W517等,特性是高集成度、强性能

AI眼镜爆发 芯片方案涌现

I眼镜核心方案解析:技术对比与未来展望

当前,AI智能眼镜的硬件方案主要分为三类:

单颗SoC方案,如高通AR1 Gen1、紫光展锐W517等,特性是高集成度、强性能,但伴随相对高功耗和成本;

MCU+ISP方案,典型为恒玄2800联合研极微ISP,适用于提升影像能力的中低功耗场景;

SoC+MCU方案,如传闻中小米的“高通AR1+恒玄2700”,实现性能与功耗管理的平衡,备受市场关注。

尽管AI智能眼镜尚未迎来全面出货爆发,芯片方案的趋势已逐渐清晰。本篇将围绕多款核心芯片方案及其技术特性展开分析。

高通AR1 Gen1:高性能单颗SoC领跑者

高通AR1 Gen1是2023年发布的专为轻量级AI/AR智能眼镜设计的处理器平台。采用6nm制程,这款SoC集成多核CPU、GPU及第3代Hexagon NPU,可支持复杂计算与实时图像处理。

关键特性:

影像性能:双14-bit ISP,支持最高1200万像素拍照和600万像素视频录制,同时具备HDR、人脸检测等手机级影像能力。

算力表现:单眼最高支持1280×1280分辨率,支持视觉搜索、实时翻译、方向音频采集等功能;

连接能力:支持Wi-Fi 7、蓝牙5.2/5.3。

应用场景:丰富的传感器兼容性能和AI扩展能力,使AR1成为市场上支持多样化产品形态的单芯片解决方案。

目前,高通AR1已成功应用于Meta Ray-Ban智能眼镜和雷鸟X2 Lite,其出货突破200万台,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行业领跑者的地位。

紫光展锐W517:高性价比AI性能选手

紫光展锐W517采用12nm制程工艺,具备超高性价比的AI运算能力,是AI眼镜市场的入门级热门选择之一。

关键特性:

算力表现:由A75(2.0GHz)+3*A55(1.8GHz)四核架构构成,比上一代AI性能提升4倍;

影像能力:集成双ISP设计,可支持双摄工作,结合AI防抖与多场景滤波功能,降低运动抖动影响;

通信与音频:内置第二代4G LTE调制解调器,支持全网通和高清视频通话,并结合AI单麦降噪技术,提升使用体验;

应用案例:如闪极AI眼镜拍拍镜和INMO Go2(支持离线翻译),其市场覆盖逐步扩大。

从性能与功耗的平衡来看,W517属于性价比突出的解决方案,尤其适合入门级产品。

恒玄2800+ISP方案:扩展影像能力的组合模式

恒玄2800 SoC采用6nm制程,内置多核CPU/GPU和低功耗Wi-Fi与蓝牙模块。然而,其核心定位在影像表现的扩展能力上,需外挂ISP芯片以提升拍摄性能。

关键特性:

模块扩展性:如恒玄2800+研极微ISP或星宸SSC309QL的组合,两者均提供HDR、多帧降噪等功能;

适配场景:适合影像应用要求较高的轻量化AI眼镜,但功耗控制与方案集成度仍需优化;

应用案例:字节跳动AI眼镜项目、魅族眼镜等产品均考虑该方案导入。

星宸科技SSC309QL:聚焦功耗优化与影像表现

星宸SSC309QL专为AI眼镜设计,采用Chiplet封装和极小占用面积特性,为智能眼镜提供全新的封装架构解决方案。

核心优势:

低功耗性能:2M录像功耗仅300mW,整机功耗较竞品下降50%,支持小体积眼镜长续航应用;

影像处理:支持4K@30fps视频编码及HDR效果,暗光和运动拍摄清晰稳定;

AI算力:1.5TOPS本地算力,适用于场景检测、动作捕捉等需求;

技术亮点:动态调压技术和软硬优化架构,显著提升续航和计算效率。

其他方案亮点

全志V85X:三核异构设计

提供ARM Cortex-A7与RISC-V E907架构的高效组合,并集成1T算力的NPU,支持复杂AI算法如人脸识别和场景分析。

应用场景更偏向图像处理与物体识别。

瑞芯微RV1106B:机器视觉核心

采用高兼容性单核ARM Cortex-A7设计及高效多帧降噪技术,优化影像品质;在低功耗AI领域表现稳定。

炬芯ATS3085:轻量化AI管理者

聚焦低功耗与长续航应用,支持生活助理功能如消息提醒、导航翻译等,适合轻便型设计。

STM32N6:MCU+NPU架构

强调小体积、高算力的低功耗AR眼镜方案,适用于多任务视觉处理场景,研发适配性高。

富瀚微MC6350

主打12nm低功耗特性,设计尺寸极小,影像能力表现良好,定位轻量级影像方案的高性价比路线,受到硬件制造商关注。

市场趋势与未来探索

单SoC方案整合度优势突出

高通AR1 Gen1凭借强大的算力和集成化能力,已成为市场商业化主流。对于强调拍摄性能和实时交互的高端产品,其优势明显。

双芯片模式或成未来主流之一

出于对功耗、成本、影像扩展能力的考量,SoC+MCU方案逐渐成为关注重点。类似“高通AR1+恒玄2700”这类方案为市场提供了更多性的优化选择。

ISP技术厂商的新机遇

星宸、富瀚微等ISP厂商通过持续优化影像能力与功耗表现,正积极融入AI眼镜赛道,为影像处理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长续航与体验优化为硬件核心竞争力

小型化、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双芯片结合方案有助于解决当前智能眼镜续航和散热问题,尤其在轻量化佩戴场景。

总结

AI智能眼镜芯片正迈过早期探索阶段,向低功耗、高性能、场景适配的方向快速升级。随着技术方案的逐渐成熟,高集成的单SoC和双芯片模式将成为市场的主要选择,而功耗管理与影像优化能力将成为厂商竞争的关键突破点。整体来看,智能眼镜产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技术规格方案也将持续演进,迎来全新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