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市场强势复苏,一季度淡季不淡

2024-5-17 9:47:00
  • 储能市场强势复苏,一季度淡季不淡

储能市场强势复苏,一季度淡季不淡

往年一季度通常为国内储能装机淡季,但2024年刚过去的一季度市场却呈现出淡季不淡的强势表现。这延续了2023年中国储能行业的壮举,据行业数据推算,2024年我国新增装机将超过35GW,连续第三年单年新增装机超过累计装机规模,这充分显示了行业的高速发展态势。

储能市场一季度数据亮眼

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已投运装机超过3500万千瓦,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

与此同时,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货量达200GWh,同比增长18%。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49GWh、40GWh,同比分别增长19%、14%。

此外,一季度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57.4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37万吨,三元材料出货15.6万吨,钴酸锂材料出货2万吨,锰酸锂材料出货2.8万吨。隔膜出货量39亿平,同比增长25%。其中干法隔膜出货9亿平,湿法隔膜出货30亿平。负极材料出货量41万吨,同比增长21%。其中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材料出货分别为33.7万吨、7.5万吨。电解液出货量26万吨,同比增长26%。

值得一提,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普及和电网调峰调频需求的增加,储能电池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也让储能电池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储能发展情况来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渐向集中式和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不足1万千瓦的项目装机占全部装机的6.7%,1-10万千瓦的项目装机占比为38.5%,而10万千瓦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达到了54.8%。这反映出大规模储能设施的建设正在加速。同时,全国新型储能项目的平均储能时长为2.2小时。其中,储能时长不足2小时的项目装机占全部装机的12.9%,2-4小时的项目装机占比为74.6%,4小时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为12.5%。

而在技术路线上,从今年初国家能源局以公告形式正式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来看,包括17个锂离子电池、11个压缩空气储能、8个液流电池、8个混合储能、3个重力储能、3个飞轮储能、2个钠离子电池、2个二氧化碳储能、1个铅炭电池、1个液态空气储能,涵盖了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路线。

企业角度来看,据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储能相关概念股共有232家企业,今年一季度86.6%的企业实现盈利,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的企业占比超35%。

以今年3月国内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第二的亿纬锂能为例,公司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已反超动力电池。今年一季度,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7.02GWh,同比增长113.11%;动力电池方面,出货量6.45GWh,同比增长仅5.98%。

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虽然今年一季度国内储能市场表现亮眼,但海外市场储能发展却较为缓慢。以美国为例,2024年2月份美国大储新增并网53.8MW,同比下降76%,大幅低于预期值,完成率仅为3.62%,并网延期问题愈发凸显,大部分项目延期至3月,使3月份规划装机达到2601.5MW。

2024年3月,德国储能新增装机量为225.6MW/330.7MWh,容量装机同比下降了30%,环比下降了11%。而意大利去年储能装机有了大幅增长,但在今年一季度这种高增长态势也有所下滑。

根据EESA统计,2023年年底欧洲储能系统(电池)库存维持6.5GWh的高位;2024年3月我国逆变器出口总计333万个,同环比分别为-43.7%/+8.5%,但一季度出口至欧洲的逆变器出现大幅下降,反映出了欧洲高库存的现象改善较为有限。

不过这并未阻止国内企业出海的脚步,2023年中国锂电池企业出海速度进一步加速,包括宁德时代、瑞浦兰钧、亿纬锂能、海辰储能、鹏辉能源等2023年在海外签约订单数,最高可达几十GWh。

比如阳光电源2023年储能发货量为10.5GWh,同比增长36%,储能收入达到178亿,同比增长78%。在海外市场仍然在高速增长的预期下,阳光电源将2024年储能系统预计出货目标翻倍,达到20GWh。

此外,在今年1月12日,西班牙Grenergy公司与比亚迪签署协议,为其全球最大储能项目-智利OasisdeAtacama(阿塔卡马绿洲)4.1GWh储能项目采购首批电池储能系统;同日,海辰储能与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正式签署5GWh储能电池框架采购合作协议。未来三年,海辰储能将基于自主研发的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产品,向Powin提供商定的储能容量。

显然,中国储能企业在锂电池等储能技术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拓海外市场。比如国内储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推出300Ah以上容量的电芯产品,以及5MWh以上的液冷储能系统,来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并且国内储能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出海成为缓解产能压力、寻找新增量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东南亚、非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也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据GGII数据显示,中国储能企业出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比也在持续提升,从2018年的31.8%上涨至2023年的91.6%,这也证明了国内储能电池企业的强大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空间来看,据欧洲储能协会测算,至2030年需部署200GW左右的储能,即每年新增14GW;至2050年需部署600GW储能,即2030年后每年新增20GW。国家政策也鼓励企业走出去,帮助企业在海外实现更好的发展。